佛法心要筆記(10)佛法心要筆記(10) 2011-3-26 講師:上道下玄法師  整理:筆耕組 *筆記係根據語音檔所記錄整理,疏漏在所難免,若有發現不妥之處,請參考語音檔或影音檔,一旦發現錯誤,也請不吝指正,以裨益更多學員。 (1)初禪:於某種對象為專念之中,漸次去情欲,而至於不善心滅,且依於欲與不善之遠離,修禪者而感於欣悅與幸安。一言以蔽之,即味於法悅是也。雖然,此既有關於對象之分別,而又有思慮,故於表象的方面,尚未沈靜。爰名此位為初禪定,即指專於情意的方面,沈靜之初位也。 這邊意思是說:你開始修行之後,很多不善的情緒慢慢會沒有。什麼情緒知道嗎?如果你聽流行歌很懷念的話,你在那種情況下把流行歌放下去你的心不會一直跟著旋律跑,知道嗎?他會慢慢沈靜下來,不會追隨著情慮的感覺升起,雖然聽到聲音但是裡面的情慮會不見,就好像聽一首沒有感覺的歌,知道差異嗎?有感覺和沒感覺差很多對吧?如果你修一修發現在靜慮的時候,就發覺這樣的情緒已經不見的時候,就代表你的心已經進入初禪的狀態,這時不會有跟著歌波動的想法,就好像聽了一首完全沒聽過的歌,這時你會很明顯發現你在很多欲界裡面,所有那些情感、想法會完全停下來。至於他是怎麼調心的?你一定要有兩種力量拉著他,第一種要專慮,專慮是說你一定要依著所緣境,然後盯著。第二種要了解所緣境不可得,為什麼要兩種力量,第一種專慮是讓你的心有強烈對境的取著,就是精進。第二種認為境不存在,它會讓境開始慢慢放鬆下來。世尊以前有作一個譬喻:彈琴時把琴線弦拉緊一點,聲音就會不好,放太鬆聲音也會不好,其實就是用這兩種力量去調你的心,第一是你對境要一直不斷得盯著,第二是“過精進相”,因為發覺你得身心一直緊繃起來,就會四大變得很明顯,就是地大、火大之類會變得很明顯,會發覺身體影像越來越明顯,就是身體的障礙變明顯。所以這時候就要開始慢慢放鬆,如果放鬆到一定程度,連自己想生起所緣念頭都沒有的時候就稱為“過懈怠相”,這時發覺你的心都很不想動,所緣境也不想生起,就是過於懈怠。這時要在讓他提醒自己,要讓它再強烈一點,這兩種心要一直去調,調到很穩定的時候,會覺得一點反應都沒有,這時要告訴自己我要喜悅它、我要喜悅它、我要喜悅它,我喜悅於寧靜,我對於寧靜法是喜悅的,假使這時心已調到穩定且喜悅又俱足,這時會轉起另外一個心,它要有條件的,這種是一種條件法,要一種條件、兩種條件、三種條件…等條件俱足就會轉起那樣的心,這時候的心跟剛才那個心會差非常多。如果你對寂靜沒有任何喜悅,只是跟著別人做,對這樣法沒有喜悅,不讚嘆於寧靜、讚嘆於擅動,這時心會有隱隱的苦一直生起,即使一直調心也不會轉起,知道差異嗎?如果在這時候你雖然已經調為寧靜了,喜悅也讓它生起了,可是每次一到這地方就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,比如說對誰做了不好的事或是隱憂的哪些事情?這時你把你的心轉向於你的隱憂處,會想起很多的事情,這時你要懺悔,知道嗎?因為它障礙著你的心不能進入那樣的寧靜。  你要調到這樣的心的時候,你在練習法門,它不是我拿著法門一直念、一直念、一直念,對吧?它必須要先學會調你的心,第一種就是你一定要用心。會不會用心盯著鼻子?就是眼睛閉起來用心一直注意鼻子,眼觀鼻也是一樣,如果你現在在學念佛法門,心也是學盯著佛號,不要有影像,就是知道有那個聲音,就是我的心一直盯著佛號、盯著佛號,這時候如果盯得太緊,你會發現四大相會變得非常明顯,就是身體會變很緊或是很重、或是身體不舒服、或是火一直往上。這時就是進入“過精進相”,這時你一定要告訴他,那個心的因緣本來就是空的,所以即使是佛號本質也不存在,雖然盯著佛號,確知一切法不存在,這時要把心再調回來,如果調過頭了會發現心浸在那邊,黑摸摸一片,然後不想要起任何心,只想要寧靜什麼都不想,這時會掉進細昏沈去,它不是睡著但會把所緣境丟掉,會進入禪修的細昏沈,會黑摸摸一片,起來時會覺得坐了好久,但是不知道發生什麼事。雖然不是睡著但是是細昏沈,這個地方不會進步,知道嗎?這個地方若繼續下去會掉到“有分心”,就是欲界的痴障會掉進第一個陷阱裡面,就是你發覺很久很久出來,可是裡面卻什麼不知道,這時即使這樣禪修再久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,那時候覺性是完全不存在的,這時如果調到他的心已經非常平穩了,就是這兩種,可是你會發覺奇怪,該轉起的心他沒有轉起,這時候就是你對欲界趣向的心還很強烈,這時開始要在你禪修裡面讚嘆寂靜法,就是我的心讚嘆一切寂靜,一切寂靜才是永恆的寧靜,不斷的讚嘆它,厭捨一切擅動,這時候你會發覺心開始慢慢喜悅起來,這時大概伴隨會有亮亮的感覺跑出來,禪修會有一種亮亮的感覺,這種亮亮的感覺是整片,是比較霧霧的,它不會是單一、很明亮的那種。這時如果有奇特的憂悔,隱隱憂慮或是不樂,這時再把你的心轉向不樂時,會想起以前很多事情,譬如說:得罪人家或是那一事在你心中沒有消化掉的、或者身體有些地方很痛沒有辦法放鬆,把心轉向那個地方,這時也會想起很多事情。這時在那地方要告訴自己是自己不對,不要辯解,在那地方辯解它不會消化掉,這時憂悔是你最大敵人,因為你的心會一直進入憂慮狀態,使你的心沒辦法升起喜悅、寧靜。  這邊就是如果你要練習禪修要特別注意的事情,所以如果真的轉起那一顆心的時候,這時候把流行歌再放下去,你會對流行歌一點感觸都沒有,會聽清楚每個旋律,可是裡面卻沒有任何意義。就591像你現在看到印度文一樣,如果在牆壁上有印度字寫出來,你看得到字嗎?那心裡會不會有想法?這時候也是一樣。如果你轉入這種心的時候,你對一切法雖然能夠聽的到、看的到,可是沒有情慮在裡面,知道那個差異嗎?如果想不通就想印度文,前提要你不會看印度文,不能會看,就是你看得到卻沒有情慮在裡面,這時候會發覺我的心好像非常乾淨,沒有雜質在裡面,這時就已經有的靜慮的狀態。 (2)二禪:似此修鍊進步,其表象的方面亦靜,關於對象之分別思慮已止,心祇集中於一點(內靜一心)。依此修行者,如前之依於情意的方面之沈靜,而感安悅。茲則依於表象之沈靜,而感喜樂,此即第二禪。至是修行者,得制伏情意,同時并得制伏表象之亂雜。 就是如果這時候你開始已經沒有情慮了,你對境是不是沒有情慮了?這時你眼前唯一所對的狀態,那個狀態你大概會講不出那是什麼東西?因為那已經沒有辦法…,就像我現在的心,說這是一個佛、那是一個什麼,這時候它只是一個你所緣的狀態,知道差異嗎?所以即使對你所緣要生起情意也不可能,就是那時你也沒有辦法對你所緣生起情意,你只是集中在那上面,這時候你會對著那樣沈靜產生一種樂受跟喜悅狀態,喜會從心裡面一直竄起來,樂會遍及全身,全身會有一種微微的樂會一直不斷竄起,這時對身體會沒有那個輪廓,可是樂會對身體一直不斷轉起,內在會不斷竄起喜悅,喜悅知道嗎?喜悅怎麼講?它不是高興,它像是你的心無法轉開那個地方,好像心強烈要抓著那個東西,會一直不斷旋轉起那種情緒,不會停、不會起伏。我們高興是起伏的,會起來後又不見,它不是那種,那就是喜悅。那種喜悅在欲界心裡面不會起來,所以不好形容,如果是聞而得到的法喜,還不到那個程度,會很歡喜好像鬆脫的歡喜,聞思得到的法喜是鬆脫感覺,就好像豁然開通一樣,修和證裡面法喜,可能會觸到禪修的喜悅,這裡幾種喜是不同的,他是心很清淨。居士有沒有拜佛拜的很認真,然後聞到很奇怪的味道,那個一出來你的心就會覺得很喜悅的,好像不能轉開那個味道,覺得很清澈,它比那個還強烈,知道差異嗎?就是這樣的東西,大概就是這樣。 (3)三禪:似此更進一層,離捨幸安心,歸於完全平靜之狀態。以至於正念、正智。身體達於輕安之境,是名第三禪。即指解脫第二禪所得之懽愉,暨其至此之心之集中,更生睿智作用之初位也。 第二禪的喜會很強,可以喜是一種障礙,有沒發覺聞到味道時,拜佛心就不認真了嗎?就會一直去吸那個味道,所以在第二禪生起那個喜的時候也會失去理智,這時要把強烈的喜(干擾的東西)丟棄掉,如果當喜開始放棄的時候,會發覺身體完全輕鬆。那個輕安是怎樣呢?有沒有做夢過在雲上飛?就是那時候好像整個身心沒有重量,只有一種非常輕快,沒有任何壓迫感,就是四大的所有壓迫感在這時都不見了,留下完全沒有束縛的身體狀態,就是一種感受狀態,知道差異嗎?那個就是得到三禪的輕安狀態。 (4)四禪︰由是彌益進步,身體之懽愉亦滅,早已若忘其存在,完全超越苦樂心之平靜。亦愈益純化(捨念清靜)不動,以至於湛然如明鏡止水之情狀,是即第四禪。當此之時,如明澄止水,魚之數,灼然可見,其為觀法之對象者,遂完洞澈而為自己之物矣。 由是彌益進步,身體之懽愉亦滅→這時身體的樂已經沒有了,那種輕鬆的樂已經沒了。 早已若忘其存在,完全超越苦樂心之平靜。→這時對苦樂心已經不在有了,不會對什麼樂,也不會對什麼苦。 亦愈益純化(捨念清靜)不動→就是捨念清淨,這時候越來越想要讓心達到不動的狀態, 以至於甚然如明鏡止水情狀,是即第四禪。當此之時,如明澄止水,魚之數,灼然可見,其為觀法之對象者,遂完洞澈而為自己之物矣。 知道它的意思嗎? 問:…這時如果悟無生忍跟悟無生法忍,這個差距,如果我們已經到第四禪,有沒有會有春風拂面或秋高氣爽的感受,寒、暖、濕、燥還有沒有? 答:到了第四禪的時候,這時候你會發覺你所觀的法就是你自己,這時候你自己就是所觀的法,這時你的身心內外會忽然好像打開這樣子,就好像外法和你的內心並沒有誰是誰?這時候好像法界就是你的心。可是這時候所有的連續都會停掉,就是所有的連續相都會停掉,就是連電風扇的連續相,你在出來的時候都看不出它在連續,懂意思嗎?所以在那時你會發覺心內的狀態完全寂止了,沒有我們想像的法界還有什麼動啊!已經沒有那件事情了,他跟法界的所有連續在這個階段都不會存在,連你認為空間是有連續的或是所有物質界、所有連續想都會停掉,只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事情,這時會把所有東西停頓在所有東西那裡,那時候就是四禪。跟無生法忍不一樣,無聲法忍在證道的那個時候,這時候也會發覺外法是自心,會跟四禪很像。可是在無聲法忍證道的時候,所有的法它沒有止盡(就是一法中的種種緣它會無盡的這樣子),譬如看到這棵樹,如果證得無聲法忍譬喻的話,這棵樹的所有念在那階段的、那一心裡面全都看得到,就是如果你現在是完全止的階段,就是得到第四禪了,他會所有東西都停頓,沒有任何東西在動,可是達到無生法忍時候,所有的法在你一心中都能照見,就是這一棵樹它的葉子為什麼會搖動?是隔壁葉子搖動了它,隔壁那片葉子搖動的那個部份是它的枝葉,所以這一片葉子哪個地方煽起的風吹動了第二片葉子?這裡面種種的緣,在那個階段種種緣都如你自己一樣,知道差異嗎? 問:…,中陰身階段現象,那時的境界要靠平時修持,有的很快或當下就能去西方極樂世界,有的要七七四十九天,請師父開示中陰身階段現象? 答:中陰身是這租房子樣,如果你在死翹翹時候,是掉到善心位裡面,這時會執著身體那些東西存在,這會轉起習氣的色法,這時會看到相似自己的身體,就是跟自己身體會很相近,那就做中陰,而得到禪定的人不會進入那種中陰,原因是他的心並沒有對他的習氣緣慮,他只對於他自己所緣的內境,得到這種禪定的人全都有內境(內在的境界),他在死前的時候會往內境緣,往內境緣的人不會轉起這個習氣,所以他不會看到這種東西,他一剎那間就會轉起與內境相應的世界裡面。每一個內境都有相應的處所,他與那個處所,他如果現在住在那個內境裡面,這一生假如我修到最高的是初禪定,我在死前就進入那個內境狀態,這時候世間色法不會轉起,所以我一死亡,會與內境相應那個世界就會馬上出生。 問:因為班主任要組織一個助念、急難救助,所以如果能夠聽到師父多一點開示,比如去助念也很重要,我們上一堂課也有講像拜千佛要怎麼去拜?那一樣我們去助念的時候,我們學習佛法應該要怎樣落實,我們助念團要出去助念,應該要用怎樣心態?當然希望師父告訴我們在初禪、在未到地定的修行,這樣我們在修行、在真修實練的時候可能會更有心得? 答:因為助念要看對方的程度,如果對方程度是內證已經很深了,如果他叫你不要去吵他,那你就不去吵他,如果他需要幫助的時候,重於開示!就是非常注重開示,就叫他放捨,因為他沒辦法處在內境裡面,想必對六根影像就會執著,這時可能就比較重於開示。開示完把你的心調入最寧靜的狀態,死掉的人他會緣慮,他自己會緣慮到,他也會被你的心影響,他會慢慢平靜下來。就像如果你在災區,你看到一個很有力量的人,你心裡會不會很安心啊?在死亡時也是手忙腳亂,對吧?你感覺這個人他非常寧靜平穩,他一接近你,你的心就會安定下來,所以也是一樣,他會互相緣慮對方。 問:請問師父修到禪定時候,心都止靜了,是不是人都變得面無表情?若要修道到這麼高境界,還可以繼續在世間工作嗎? 答:在得到很深的禪定之後,他只有一種微微的寧靜(就是他的情緒其實非常的粗),所以這時候剛得到禪定的人,他的情緒會起不來,後來為了要接近眾生,他會想辦法笑,在禪定絕對理性狀態他沒有東西可以笑,可是為了要與眾生接近,他會想辦法再回到原來情緒,所以會慢慢習慣,就是剛修和久修會不一樣,“能不能繼續工作?”得到那樣禪定,的確會有很多世間東西已經不再希求了,就是世間很多東西不會想要了,本來工作是想要買一台車,可是後來又不想買了,所以這時候要看個人,因為那時候很多想法都沒有了,所有理想都不見了,他留下只剩下他覺得寧靜寶貴的那顆心,所以還有沒有想法想做什麼?這要看個人的習氣,只是大概在那個狀態,他很多東西只剩下習氣,譬如說:他喜歡這個手錶,等一下給他看一下就夠了,他不會想要拿回家了,就是他會喜歡(因為習氣還有),但看一下就滿足了,他就可以把它放下來了,所以那時候他的想法會有一點不一樣。 問:工作不是為了買車子,是因為老闆叫我們做。而我們心已經止靜,但公司要求我們完成一定的事情,所以會有一點衝突。就是你在工作崗位上還是有東西要追逐,不是自己所願,但是上級要求執行,所以要花腦筋在那上面。 答:就是得到四禪這樣的深定的時候,他對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的看法會完全不同,他已經不在是狹小的生命或是什麼…,他也知道這世界不是只有人的世界,他對很多東西,他的眼光已經完全不同了,就是他看待生命跟看待世界的想法會不同。所以得到那樣寧靜時候,他對這一生想法會很薄弱,只是讓它過去這樣而已,就是過了就好了,對廣大的世界或寧靜的世界,他會知道他將要出生在那個地方,知道意思嗎?現在大家不知道死亡後去哪裡,對吧?假設知道死掉要去非常美的世界,你會保留這世界的一切嗎?不會,他會覺得這世界裡面所有的東西對他不是那麼重要。所以到達這樣的定的時候,很多東西他會一直丟掉,他自己會捨,那是很自然的,就像本來只是覺得這個世間就是我要上班、然後養活…,可是到達那個狀態的時候會發覺那個是一點點的沙子,然後無窮盡的世界是非常廣大的,還有更長的生命跟更永恆的東西在,所以那時候價值觀會轉變。所以禪定出來的時候很多價值觀會改變,到底會不會想工作?我也不知道,反正很多事情都改變了,想法都會改觀,他不是勉強說世間無常,我死後要去極樂世界,我親自看到我知道有這個世界了,而且我也知道我將要去那個地方出生了,就是這樣,他不會憂慮任何一切,所以他對世界價值是完全不同的。 問:一、我們在心經裡面常念到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、渡一切苦惡,感覺要渡一切苦惡必須要照見五蘊皆空,我們現在學禪法有初、二、三、四禪,想請問師父,像觀世音菩薩要照見五蘊皆空是在那一個禪定中照見? 二、觀世音有修耳根圓通法門中之“出於聞中、入流亡所”是用那一個層次禪定去觀?一般要作觀的話,是在欲界定中觀或是要修到幾禪時才能觀到這些法?請師父開示? 答:這個問題問得更廣大也有點深奧。以觀禪者來說,他在欲界的近分定就開始觀察;以止禪者來說,他是希望得到四禪定再來觀察。可是這中間會有差異,因為觀禪者苦多,有觀必有苦,所以他的苦會一直逼著他想要進入永遠的寂滅,所以在中間他不會找地方休息,他的出離心會一直從最初開始觀察到最後,都會一直在觀禪裡面。止禪他不一樣,他會一直進入禪定,從禪定裡面再進入觀察,所以他觀察緩慢,可是從止禪進入觀禪,這時候就好像你拿一把斧頭要去砍樹,觀禪者那個斧頭好像不很認真去磨斧頭,就直接要把樹砍斷酒店工作,樹會不會砍斷?會!最後會斷掉。止禪者就像我先拿磨刀石去把斧頭磨利,等到磨得非常利的時候削幾下就斷掉了,知道差異嗎?所以止禪跟觀禪各有他的根基。  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,不是這樣禪定的法門,他是以性定為主,性定為主的不是禪定,以性定為主的會很複雜,也許一開始就有禪定的相貌,也許一開始就有久觀的人的狀態,所以性定為主的通常開始要以物為主,物就是說我要知道那個東西,譬如說耳朵在聽東西,所謂入流就是聽到一切聲,其實聲才是聞,而不是有個能聞的人,所以所聞的聲竟然是能聞的那個人,所以一切物是心,那既然一切物是心,那五蘊是心啊!所以一心都能照五蘊,就會五蘊皆空,知道差異嗎?這是不同的法門。我們的課是七清淨,他有次第的禪定那些為主,居士講的是我們中國禪宗所依照的,像虛雲和尚依照楞嚴經,楞嚴經它不是這種東西,它開始的修行方法也不一樣,觀念也不一樣,他認為這些定是識、分別的定,所以識定是訓練來的,可是性定是本來有的,因為性中本來定,沒有人走散過,就像無量劫你輪迴那麼久,你的性有散失嗎?有一個功能不見嗎?該現出眼就現出眼,該現出耳就現出耳,無論造多少業他的眼耳鼻舌身還是能現,所以性沒有業不業的問題。可以這些東西是以性為主,所以他是初悟性才開始修,跟這有點不同。 問:開悟一定要經過禪定的過程嗎? 答:是不需要的,因為如果他悟的時候,他發現到的法界是他的心,這時候雖然動,可是沒有動的殘留相。知道那個差異嗎?船過了水就沒有痕跡了,就是他在法界裡面一切東西,但是沒有任何殘留相。如果禪定的話是把你的心進入沒有,就像我把我的眼睛矇住說沒有法界,這時會看清楚我自己的心,所以各有各的修行方法。如果要開悟的話,並不是在多深的禪定裡面悟的,而是在體會的那一剎那,你就發覺所有的身心都灑脫了,他沒有經過這些東西,他是一剎那就發生的,就是灑脫是什麼灑脫?原來你覺得你在對著這個世界,在灑脫時候到底是世界對著你,還是你對著世界,這時候會分不出來,這時所有的情慮在這中間都會停掉,所有的東西都是矛盾的,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覺得一定的、必然、應該的,不再有那種世界了,就是這樣,那個法門有點不同。 問:再請教師父,像釋迦牟尼佛衪是在禪定中夜睹明星開大悟成就究竟覺,像六祖慧能他是異聞人,機緣品裡面有很多聽他講經以後就言下大悟,像這些悟是不是有些差別境界或是不同層次? 答:悟有分成初關、重關、牢關,牢關能破就好像跟釋迦佛同一個鼻孔呼吸,就是你跟祂沒有差別,可是你的功德跟祂不一樣,就是衪可以現起僧團,可是中國祖師悟了,卻不能現起僧團、不能現起很多功德,可是釋迦佛可以,所以雖然悟的道理是相同的,可是六波羅蜜累積的會不同,所以那會有差異。然後聞者聽了發悟;有時候是他破了初關,初關在破的時候會發覺,你跟法界的那個能所忽然停掉了,就是法界與你(就是你的所緣界境與你的心),這時候能所突然停了,這時候誰是誰會暫時分不清,突然不清楚,這個時候是初關破,初關、重關、到牢關,即使到牢關完全破除,就是生死已經盡了,就是生死牢獄已經破除了,這時跟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是不同的,可是所悟的是一樣的,就是衪體悟也是這個事情。可是如果要算魚池裡面魚和小蟲還有多少的話,即使破了牢關也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算的清清楚楚。因為它有差異的,最後分量度還是有差,所以雖然根塵都已經破盡了,量度心還沒有斷,那要到最後成佛心的時候才會斷,那個功德差很多。 l 無色定:禪定之一種。指四種無色界之定。即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。乃思惟空無邊處等四無色界所得之定。故又稱四空處定、四空定。 禪定之一種。→是禪定的一種 指四種無色界之定。就是四無色界的定。 即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。乃思惟空無邊處等四無色界所得之定。故又稱為四空處定、四空定。→它是解釋名詞,說無色定有這四種: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我們先來看空無邊處。 (1)空無邊處定︰又名空處定。謂超越第四靜慮,滅眼識相應之色想,耳等四識相應之有對想,及所有不善想,乃至障定的一切想,唯思惟「空無邊之相」而安住之。→就是說它是滅到眼識所相應的一切色想,因為禪定裡面的色想是依眼識相應的過去色那些,所以它滅種種、還有耳鼻舌身這些種種有對的,有對就是它可以用根去對的那個東西,不善想就是它無對的,就是它自己猜測出來或幻想出來的,“乃至障定的一切想” 就是它把它滅除一切想,“唯思惟「空無邊之相」而安住之”這個是字典的解釋,知道嗎?這樣子不可能證得空無邊處定,因為字典這樣解釋,我直接剪貼比較快。空無邊處定,它不是這樣證的,它是利用第四禪的捨心和心一境,這時候它開始會轉向,這時候它會轉向一切色法中的空洞,因為這時候對他來說要緣空洞是非常容易的,這時候它會轉向一切色法之間的那個空洞,它利用心一境,就是兩種禪支的習慣,就是心一境和捨心,這兩種禪支開始轉向,轉向成一切色法中的空洞,在四禪中還有色相存在,這時候再把它的色相轉向色相與色相之間的空洞,這時候那個空會開始一直擴大,這時候所有色就像蜘蛛網一樣,本來看起來是一團,這時候它會變的像蜘蛛網一樣,所有的色會散開,這時候會看到一切色散開,但是不見色的具體相。  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買屋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t07atil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